首页 > 每日快讯 > 2023-06-07 每日快讯 > 合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等10则
合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等10则

来源:合肥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:2023-06-05 16:58

  合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,产业链在建项目5个、61.2亿元;签约项目8个、31.88亿元。一是推动产业集聚。与龙头企业开展政企联合招商,已集聚汽车智能化关联企业54家。打造智能网联低速无人车集聚区,支持云创智行、聚誓科技等企业开展应用并迁入。二是拓展示范应用。为20家企业颁发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质,开放测试道路1053公里。推动示范场景建设,加快包河、高新等区域开放智能网联全域测试场景,建成滨湖森林公园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等项目3个。三是强化管理服务。出台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、促进推广应用等政策。建设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中心,平台已接入车企36家,新能源汽车8万台、智能网联汽车47台,智能路侧设备208个。

  合肥加大外资招引力度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一季度全市新成立外资企业40家,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,同比增长21.4%。一是项目攻坚。开展外资项目攻坚专项行动,瑞士德科等世界500强首次进驻,推进康宁公司、大众汽车分别增资1.35亿美元、10亿欧元。目前重点在谈外资项目32个,其中世界500强9个。二是搭建平台。协助大众安徽举办供应商大会,参会企业机构600余家。与23家商协会合作,今年已推荐项目线索20余个。举办“创投城市”项目资本对接会,推动黑桐资本等境外基金参与科大硅谷“全球合伙人”招募计划。三是出海招商。自去年9月组团赴韩招商以来,已组织8批小分队出海招商,拜访企业40余家,签署项目投资意向书10余份。

  合肥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产业化发展 一季度,城市安全27家核心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5.4亿元。一是织密监测网络。建立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,构建燃气、桥梁、供水、排水、热力、综合管廊、消防、水环境八大领域立体化监测网络,实现51座桥梁、2100公里各类管道、2.5万个城市高风险点实时监测。二是夯实技术底座。建成世界耦合灾种最多、亚洲最大的公共安全科技基础设施——巨灾科学中心,先后获批建设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20余个,申请关键技术专利和软著权300多项。组建城市安全与应急产业(技术)联盟,62家成员单位涵盖城市生命线全产业链条。三是创新推广模式。设立“城安基金”,成立省、部、市、校、企共建的产业发展核心生态企业,辐射带动相关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。“合肥模式”已在深圳等60多个城市和新加坡等10多个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推广。

  合肥大力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 一是蔬菜产业。年投入400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,2022年奖补连栋大棚56万平方米,超百家设施蔬菜产业园实现全年标准化生产。一季度,我市蔬菜产量64.3万吨,同比增长3.8%。二是草莓产业。围绕育种、装备等研发应用新技术20余项,建设特色草莓生产基地200余家。一季度,草莓产量10万吨,同比增长8%。草莓休闲旅游业年接待400万人次、营业收入5亿元。三是茶产业。对茶叶等领域育苗新建基地,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50万元。截至4月底,干毛茶产量2760吨,产值16.6亿元。举办白云春毫茶文化旅游节,白云春毫获长三角斗茶大赛“茶王”称号。

  合肥推动量子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全市现有量子企业54家,占全国总量1/3、居全国首位。一是抓机制强保障。将量子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链,给予“三重一创”政策、“揭榜挂帅”项目等支持,助力国盾、国仪、本源等3家企业争取省级资金近5000万元。二是抓转化促应用。成立量子科技产学研创新联盟,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载体,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已揭牌运营。建成运营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“京沪干线”。三是抓企业落项目。摸排项目库,梳理产业链供应链断点环节招引目标企业,常态化开展重点项目调度会和“双需”对接会。2022年以来,完成项目签约8个,总投资额近30亿元。

  合肥全面发力推动家电产业提质增效 一季度,家电产业累计增加值增速5.8%;家电“四大件”总产量1357万台,增长5.4%。一是引育并举。加力“双招双引”,完善产业配套基础。已纳入省平台项目188个,总投资482亿元。集聚上下游企业176家,全市产业平均配套能力约70%,核心配套能力约75%。二是转型升级。加快绿色化转型,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9个,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43款,占全市73.7%。推动智能家电(居)产业化生产,26家企业234款产品和系统通过智能家电(居)国家认证,居全国第一。三是服务赋能。举办供需对接暨场景推介会,推介企业16家,4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。助企解决货运车辆就近上高速问题,年均节省运输成本2000万元。

  合肥出口退免税总额再创新高 一季度累计办理出口退(免)税55.87亿元,同比增长29.16%,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5。一是产业带动。发挥新型显示、光伏等新兴产业带动作用,一季度生产型企业办理出口退(免)税43.06亿元,同比增长38.36%;其中阳关电源办理出口退税3.6亿元。二是外贸创新。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、跨境应税服务等新业态,走通易货贸易首单业务,首笔易货贸易出口退税14484.09元。2023年跨境电商B2B报关出口货物1.43亿美元,办理退税7640.24万元。三是服务指导。推进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工作,引导企业科学测算,截至3月底,3家试点企业发生销售额2.04亿元。

  肥西县做优做强稻米产业 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超80万亩,产量稳定在33万吨左右,“肥西大米”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。一是标准化生产。坚持稳面积、提单产,实施优质粮食工程,推广订单种植生产,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、基地、农户,形成“产加一体化”模式。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水稻)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。二是科技化引领。联合丰乐种业搭建技术研发机构、种质资源中心、试验展示基地等平台,研发江淮稻麦丰产增效等技术9项。三是循环化发展。建立规模种植主体减量清单,集成运用测土配方施肥、有机肥替代化肥、水肥一体化、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绿色生产技术,推广稻虾、稻鱼、稻鸭等种养新模式,落实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“绿肥+优质稻”绿色种植2.9万亩。

  庐阳区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由负转正,增长10.2%,高于全市7.5个百分点。一是包保服务。健全三级联系包保重点工业企业服务机制,服务专员一对一联络,今年已开展全覆盖联系6轮。二是纾困解难。积极争取政策资金,畅通政策直达机制。今年已争取省级制造强省等政策资金2425.7万元,惠及工业企业36家。三是主体培育。举办“链接共赢”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会等活动,推动技术需求和成果精准匹配。32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,97家被推介为2022年市优质小微工业企业。

  包河区综合施策提速发展数字经济 一是聚焦核心产业孵化培育,壮大主导产业集群,汇聚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近100家。落户人工智能视觉企业40余家,产业规模达10亿元。现有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业企业56家,年营收44亿元。二是聚焦优势产业推动转型升级,建成智能工厂5个、绿色工厂4个、数字化车间45个、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22家,居市城区第一。三是提升数据治理能力,“大共治”平台受理案件超200万件,结案率98%;包河“经济大脑平台”覆盖全区23万市场主体,受理政策申报2132件,兑现资金1.7亿元。□

政策相关信息

热门

本周

本月